好嘛,她又学了一个新的词汇。
“安娜,记得不要在妈妈面前说这个词,妈妈不喜欢。”李旭捏了下小家伙的脸蛋,然后看向伊莎贝尔:“今天我要回去,过几天再来,放心,一定赶得上你拿下最佳女主角。”
虽然没有参演《迷恋》,没有那长达数分钟的无台词疯癫独角戏,但《四重奏》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在那帮欧洲电影人眼中是如此。
更何况,因为祖拉斯基去年麻烦缠身,还被逐出法国,并没有将《迷恋》完成,自然也没有来参加戛纳。剩下的都毫无竞争力,伊莎贝尔拿下今年的最佳女主角并无问题,更何况李旭还做了些额外的工作。
之前说了,一个就10到20个人的评审团,想要公正的评选电影压根儿是不可能的事情,更何况看电影本来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,而评审团主席的权力很大。
戛纳电影节的奖项并非投票出来的,或者说,奖项的产生要看评审团主席,能不能说服或者压服其他评委。
一般流程应该是,电影节主席吉尔斯?雅各布决定评审团主席人选并发出邀请,然后评审团主席再邀请心目中合适的人选前来担任评委。
然后不断观看电影并进行讨论,哪些电影有资格入围以及获奖,最终取得共识,这个过程里面,就算是雅各布是电影主席,也不能硬抗评审团主席的。
但是不同的评审团,内部的纷争和变化也不同,比如李旭之前提过的参加了32届戛纳电影节的弗朗西斯?科波拉,不仅耍大牌的提了各种要求,还逼着雅各布帮忙游说评审团,将金棕榈颁给了自己的《现代启示录》,嗯,就是那部亏得他血本无归的越战电影。
不过,当时的评审团主席,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丝?萨冈也很强硬,坚持要将金棕榈给自己喜欢电影《铁皮鼓》,所以最后的结果是,戛纳首次出现了金棕榈双黄蛋。
除此之外,波兰斯基担任评审团主席的第44届也很有意思,某个女人的锥形胸罩就不说了,波兰斯基自始至终将评审团掌控在手中,当他决定将金棕榈颁给《巴顿?芬克》时,整个评审团没有一个人反对,仿佛爱极了这部电影。
作为电影节主席的雅各布甚至吹捧:“你注意到了吗?这部电影完全是对你的致敬……”
“你真的这么觉得?”
“是啊,好多《冷血惊魂》、《死胡同》、《怪房客》、《罗斯玛丽的婴儿》……所有杰作都在里面了。”
波兰斯基听得“龙颜大悦”,最后连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都给了科恩兄弟这部电影,至于其他的,比如雅各布最喜欢的,法国导演莫里斯?皮亚拉的《梵高》,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。
而反例就是另一个时空里面,伊莎贝尔担任评审团主席的第50届戛纳,她被完全彻底的架空,最终不仅再次搞出了双黄蛋,无论是《樱桃的滋味》还是《鳗鱼》,又或者《甜蜜的来世》、《春光乍泄》,通通都不被伊莎贝尔所喜欢,结果和评审团彻底闹翻。
相比另一个伊莎贝尔,相比伊莎贝尔?于佩尔在62届戛纳电影节上,不仅将金棕榈“报恩”般的颁发给了迈克尔?哈内克,还以评审团主席的身份亲自为他颁奖,伊莎贝尔?阿佳妮实在太嫩了。
所谓戛纳电影节,也就这样了,甚至欧洲三大电影节都是如此,比如昆汀在担任戛纳评审团主席时,将金棕榈颁发给了《华氏911》,而在威尼斯担任戛纳评审团主席时,将金狮奖颁发给了前女友索菲亚?科波拉。
就算引起争议又如何,拿到手的利益才是利益,有本事你们追回啊。
奥斯卡也是各种交易,但至少看上去人数众多,就算知道所谓的连委员会都在开奖前不知道名单只是个说辞,可找不到证据啊,你又不是普华永道的老板和股东。
而且,最有意思的是,老牛仔伊斯特伍德这个好莱坞老右派,在担任戛纳评审团主席的时候偏偏是最民主的,所有奖项都是在互不干涉的情况下投票出来,葛大爷也因此拿到了最佳男主角。
这届评审团主席是丽芙?乌曼,挪威女演员,39年出生于日本,在东京、渥太华、纽约渡过的童年,游说起来不要太简单,更何况她也算欣赏伊莎贝尔。
“你不是说要制作电影吗,什么时候制作一部,拿来参加戛纳电影节啊。”伊莎贝尔忽然又道,脸色有些怪怪的。
“你之前说我只在意能赚钱的电影,现在又激将让我制作能参加戛纳电影节的电影,”李旭摩挲着下巴,“亲爱的,你这样让我很为难啊。”
“反正你只需要出钱就行了。”伊莎贝尔抬眉说道。
“哦?钱难道不是万能的么?”李旭哈哈笑了起来,不过他马上又道,“不过你的提议也很有意思,伊莎,我会认真考虑的。”
嗯,如果王京在下半年的那部电影上做得不错,他可以考虑将某个剧本交给他来处理,某个很有意思的,本应该在20年后出现的剧本。
不知道拿到这个年代的戛纳电影节展出,会引起惊叹呢,还是抨击呢?
如果王京干得不错,还可以将他捧一个商业艺术并重的形象,那一定很有意思。